分享本文

人大新闻网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新教职工政治领航培训班第一课举行
时间 | 2025年09月01日 来源 | 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苏州校区 文字 | 彭美琪 图片 | 崔晨,高泽宇 {{num}}

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新教职工政治领航培训班第一课举行。党委书记张东刚以“擦亮精神底色 敢当时代先锋——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历史、红色血脉、红色品格”为主题作专题讲授,勉励新“人大人”读懂人大、融入人大,坚定勇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使命担当。

在通州校区、中关村校区、苏州校区的61个会场,全校研究生新生与新入职教职工共6000余人同上一堂课,共同回顾人民大学的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品格,擦亮精神底色、汲取奋进力量。

张东刚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级新同学、新同事来到人民大学,迎来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见证学校“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的重要一步,即将作为新“人大人”承担新的更伟大的历史使命。

张东刚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命名组建时期”“复校后至2011年”“进入新时代以来”四个办学阶段的恢弘发展史,总结提炼了学校在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伟大探索实践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光荣精神品格与时代责任。

张东刚指出,88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所从抗战烽火中走来、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勇毅前行的大学;是一所传承光荣革命传统、流淌鲜明红色基因的大学;是一所肩负党的嘱托、承载国家使命、厚植人民情怀、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大学。他表示,“前身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就了无数“革命的先锋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源头、人才摇篮之一;“命名组建时期”致力于培养万千“建国干部”,为创办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先行探索、树立典范,被誉为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复校后至2011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双一流”建设、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绩。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了信念之魂,开启了奋进之源,谋定了发展之路。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战火中办大学”的伟大历程,张东刚指出,始终坚持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办学使命、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始终明确“造就革命的先锋队”的培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陕公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大学精神谱系的源头,作为新人大人,要接过先辈火炬、赓续红色血脉,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秉承光荣的陕公精神,擦亮忠诚、奉献、求真、奋进的精神底色。

张东刚勉励2025级研究生新生和新入职教职工,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不懈奋斗,成长为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始终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传承弘扬人民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人生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始终秉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开拓进取的意识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于斗争、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始终秉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际精神。坚守“实事求是”校训,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新知,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始终秉持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先锋精神。勇于做思想上的先行者、技术上的突破者、发展上的开拓者,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为推动人类发展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主持2025年新教职工政治领航培训班开班仪式,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主持2025年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

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陈佳琪表示,张书记在开学第一课的深刻讲授,让我对“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大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对“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也有了更坚定的认同。作为学子,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应具备长期视野,打牢专业基础,锤炼过硬本领,将青春深扎在祖国大地上,探索大数据前沿领域,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国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齐灿表示,听完张书记的授课,波澜壮阔的校史如一幅思想长卷在眼前铺展。中国人民大学于抗日烽火中诞生,其精神火炬穿越时代赓续至今,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毛主席曾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作为首批入读通州校区的人大学子,我们更应从校史中汲取初心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殷知勤表示,听完新生第一课,我仿佛穿过八十余载光阴,听见“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呐喊。从延安窑洞到中关村大街再到大运河畔,人大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始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人大人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辈手中,作为新生,我将把对先烈的敬仰化为报国的行动,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把青春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让“人大红”在新时代更加鲜亮。

财政金融学院新教职工王可心表示,聆听张东刚书记讲授第一课,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一部人大校史,就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传承和“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令我深感震撼与自豪。作为新入职教师,我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三尺讲台,将校史精髓融入育人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劳动人事学院新教职工王峥博表示,从中关村大街59号毕业,来到运河东大街37号迎新参训,政治领航的第一课是红色血脉的沉淀课,是精神品格的锤炼课。重温校史,我深感作为“人大人”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学生到教师,身份有所转变,不变的是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我将以新时代党务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体系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 : 胡海雨

责任编辑 : 董涵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