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基,深刻感悟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与艰难险阻,淬炼“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过硬工作作风,8月28日,科研处、期刊管理中心联合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赴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开展教育培训活动,观看《红飘带・伟大远征》全域行浸数字艺术体验活动。
走进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党员们便被浓厚的红色氛围所包围。《红飘带・伟大远征》全域行浸数字艺术体验活动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从血战湘江的壮烈牺牲,到四渡赤水的灵活机动;从翻越雪山的艰难跋涉,到会师陕北的欢欣鼓舞,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让党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真切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端困苦条件下,为了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
观看结束后,党员们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感悟与体会。支部书记钱明辉感慨到:“每次来到红飘带观看‘伟大远征’,心灵都会受到一次震撼,精神会得到一次洗礼。红军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万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所传递的精神力量,穿越历史长河奔涌而来,在震烁古今的同时,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当今美好生活之难能可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不可阻挡!新时代新征程,红军的长征精神将激励我们走好自己的长征之路,为我们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注入强大动力!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在前沿探索中勇当先锋,充分发扬长征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怀揣坚定信念,保持昂扬斗志和积极工作态度,投入科研服务管理工作。”科研处副处长、统战委员吴瑾表示,“要积极搭建科研沟通协作桥梁,鼓励学者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强大科研合力;与时俱进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与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攀登、开拓、超越,为新时代科研长征路上取得辉煌成就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委员吕聪聪深刻认识到,信仰、信念和信心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有幸生长在“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的和平年代,是先辈们、父辈们浴血奋战而来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每一位“平凡英雄”应该有何作为?在新时代浪潮中,在“扑面而来”的改革中,在“走新路”过程中,我们也要“立足于本,奋勇攀登,排除万难,夺取胜利!”
党员王伯英谈了自己的感想——观看《红飘带·伟大远征》是一次直达内心、触及灵魂的震撼体验,让长征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血战湘江”凭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穿越枪林弹雨、汹涌江水。“伟大转折”再现遵义会议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领导人凭借果敢抉择扭转乾坤。“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相互扶持、共克艰难,凭借理想信念挑战人类极限。长征不只是一段远去的历史、一场艰苦的远征,更是一种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长征精神的传承没有终点。每个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能成为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在日常的点滴奋斗中,在攻克难题的坚韧里,在服务他人的热忱中,让长征精神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党员李厚时表示,“参观红飘带是一场融合科技力量和红色精神的沉浸式体验,红军伟大远征的一个个历史场景被科技赋能,通过数字技术带给了我震撼的视听感受,让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长征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将以新担当新作为践行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结合工作实际做好师生的科研服务者,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党员张沐华说道,“有幸到贵州观看《红飘带·伟大远征 》沉浸式体验活动,仿佛被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不是传统的艺术活动,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光影流动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无畏艰险的身影在眼前重现——硝烟弥漫的战场,风雪交加的征途,还有那双草鞋踏过泥泞的坚定。最触动我的是军民鱼水情的温暖细节,是火把映照下相互搀扶的手臂……这些瞬间让英雄史诗有了温度。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铭记,今日山河无恙,源于昔日前赴后继的牺牲与坚守。长征精神如飘带般飘扬不息,提醒着每个人:路再远,初心不忘;道再难,信念永存。”
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交流分享,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落实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