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风采 > 正文
寻踪姑苏雅韵,践行美育浸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弘毅学堂师生赴江苏苏州开展美学实践时间:2025-09-04

(通讯员:曹承冠、张梓晴、王子琪)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引导学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8月18日-23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弘毅学堂联合主办2025年暑期美学实践之旅。本次美学实践为《美学原理》课程实习,根据报名材料遴选本科 22 级、23 级哲学方向学生 30 人,组建实践团队。活动以 “寻踪・姑苏雅韵 —— 园林造境与非遗活态的美学传承” 为主题,由哲学学院范明华教授、李寒冰老师,及弘毅学堂方萍副院长、蔡珠婷老师共同带队,旨在通过深入苏州古典园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提升美学素养、增强文化认同、锤炼实践能力,是一次融理论于实践、化知识为体验的深度研学之旅。

8月18日,实践团队抵达苏州。19日,实践团队前往拙政园,从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中读解出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明代御史王献臣去官归隐后,将人格理想与自然哲思物化于一亭一阁、一泉一石之中。拙政园以“师法自然,芥纳须弥”为理念,运用“借景”将远寺塔影纳入构图,拓展空间纵深感;“框景”则通过门洞、空窗将园内景致裁剪成一幅幅立轴画,实现“步移景异,意在笔先”的审美效果。

undefined

从拙政园到狮子林,实践团队聚焦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美学特征与路径设计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假山群清癯嶙峋、纹理纵横,其路径布局更打破线性观赏惯例,形成一座引人探索的立体迷宫,体现出中国园林重视“游”的体验与“悟”的过程。

undefined

下午,实践团队前往苏州博物馆,从传统园林步入现代建筑语境。贝聿铭先生以“中而新,苏而新”为理念,在结构中融入玻璃、钢架与传统木作,既保留苏式出挑、吊脚、枕流等独特形制,亦展现新材料的表现力。色彩上以“灰”“白”为基调,呼应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借景手法与生态设计延续了“天人合一”的苏式建筑精神,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同期举办的“长物志·花神特展”,以四季花事为引,引导师生体悟“删繁去奢”的生命哲学,在趣味互动中理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

undefined

8月20日,实践团队在网师古园、沧浪亭畔,领会隐逸哲思;在留园、寒山寺,观照中国造园艺术与佛教建筑的深层逻辑;在步移景异间叩问时空、物我、虚实之间的东方智慧。

网师园以“主从对比”手法化解空间局促:以彩霞池为核心,四周布置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等低矮建筑,并以单层廊榭为前景,衬托后方五峰书屋视觉后退,成功营造“小中见大”的纵深效果。从“渔隐”归圃之志,到“网师”钓叟之喻,隐逸情怀始终凝于这方寸天地。

沧浪亭则展现出宋代文人随遇而安、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苏舜钦于贬谪期间以四万钱购废园筑亭,其价值远超物质层面。该园突破“园墙锁景”常规,以复廊漏窗引葑溪之水入画,实现内外景致的流通对话。园内花窗纹样各异,借景成画:翠玲珑三面植竹,日光穿隙成碎影玲珑;看山楼掩映古木间,窗棂截取竹石如卷轴立幅,与室内匾额字画相映成趣。五百贤祠石刻与园史交织,更添历史厚重感。

留园以其精妙的空间序列组织,成为晚清集大成之作。从入口“古木交柯”的抑景廊道,到中部山水区涵碧山房与明瑟楼构成的观景画框,再到北部花圃与西部山林的林木秘境,形成“建筑-山水-花木”依次过渡的视觉乐章。师生在此亲历了从局促到开阔、再从疏朗归于幽深的节奏变化,感悟中国艺术中开合、明暗、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

undefined

千年古刹寒山寺以不追求对称均衡的布局,体现佛教“随缘自在”的空间哲学。寺院借园林手法营造清幽景观:理水、植木、置石、构亭,以廊连院,以龛成景,结合寒山诗刻与佛像壁龛,形成人文与宗教交融的景观层次。装饰艺术更蕴含丰富的佛教符号系统,从莲纹忍冬到天王泥塑,从经幢碑刻到彩绘木雕,构筑出一个“物物皆法、处处是禅”的象征世界。

undefined

8月21日,实践团队前往虎丘,深入体会吴中风骨与山水清音。虎丘以其天然山水格局与深厚历史层积,展现出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文化叙事。春秋时期为吴王阖闾离宫所在,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历代依山就势,巧加人工点缀,使人文景观与自然脉络完美融合。从五代斜塔云岩寺塔、晋代生公讲台“顽石点头”传说,到春秋吴王疑冢,师生一路行走,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历史文献,感受虎丘作为“巨大叙事场”的独特魅力。

undefined

晚间,实践团队夜游退思园,体验其“以柔克刚”的哲学意境。退思园空间营造别具一格:摒弃传统以建筑为主的结构,近半面积为水域,亭台廊舫皆贴水而筑,形成“人若行舟、园如浮水”的独特美学。队员们在亲水、观水之间,体会建筑、水体与身体感知的深度交互,理解园林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潜移默化地引导理想人格的塑造与社会和谐的追求。

undefined

8月22日,实践团队漫步同里古镇,领略江南古镇的历史与风情。同里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为整体意象,呈现出水、建筑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古镇园林众多,实践团队前往较有代表性的嘉荫堂、崇本堂和耕乐园。

undefined

嘉荫堂与崇本堂作为典型江南宅第,虽同属礼制空间,却各具特色。嘉荫堂以木雕、砖雕细部见长,装饰中蕴含教化与祈福语义;其轴线递进、天井明暗的空间节奏,融合了儒家礼制与生活美学。崇本堂则强调纵向序列与等级秩序,通过天井、漏窗引入自然要素,柔和了伦理空间的严肃性。作为明代文人宅园,耕乐园以“耕读传家”为空间意象,更通过动态展演传统江南婚礼民俗,成为一座“活的生活博物馆”,使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三处园林都有“走马楼”位于深处。“走马楼”以双层回廊构成闭合环线,人不重复而行一周,强调行进中的“序列体验”,暗合中国传统“循环往复”的时空哲学。

undefinedundefined

午后,实践团队举办“纸上与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与书写”学术分享会。团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宋奕璇系统阐述园林的美学内涵与世界影响。她指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理想,也揭示物质脆弱性与文化永恒性的张力。范明华教授提出审美是“心与目共同作用”的凝视过程,需带着思考与想象深入空间细节。

undefined

自由讨论环节气氛热烈。王一欣同学剖析园林中自然与人为的美学张力;陈诺同学指出园林实为文人精神精心策划的“事件”;陈奕名同学解读“天开”作为一种境界追求;苏彻同学则反思现代人与自然的对立如何剥夺了当代造园的理论前提。宋奕璇老师以“顺应自然”回应,强调传统中将自然视为伙伴的哲学;范明华教授总结,提出苏州园林是现代人寻求身心安顿的参照,在功能主义时代尤需重建有意义的空间。

undefined

8月23日,实践团队前往苏州博物馆西馆。该馆于2021年开放,建筑借鉴江南街巷格局,融合传统与现代。馆内设通史、苏作工艺、国际合作等五大展厅,展出良渚玉琮、五代金经等珍贵文物。师生重点考察苏作工艺馆的匠造精神与苏色生活馆的色彩美学,探讨博物馆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科技互动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西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跨界实践,为思考地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维度。

学生感想

曹承冠:走在苏州的园林里,我明白了什么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当我真的站在园林山水之间,看着一池碧水映着天上的云,忽然就懂了——原来最好的造园,是让人的匠心隐入自然里。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美学不在高高在上的理论里,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苏州人用造园、建筑、工艺告诉我们: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王浩翔:在苏州的这一周,我们走进了课本里提到的园林和古寺,真正用手触摸历史,用脚步丈量美学。当我们站在留园的彩霞池边,看着云影倒映在水面;当我们穿过寒山寺的回廊,突然就明白了古人所说的“意境”是什么。原来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都藏在每一扇花窗的剪影里,每一块太湖石的褶皱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历经百年的建筑至今仍然具有活力。老人们还在古镇中里下棋听曲,孩子们在博物馆里用VR技术欣赏文物。传统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这次实践让我们放下书本,用眼睛和心去感受哲学。我们学会了怎么欣赏园林,用心发现造园人的巧思,理解背后的文化密码。

结语

在为期六天的活动中,师生团队深入苏州古典园林与非遗现场,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和学术交流,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传承路径。

对实践队的成员而言,无论是“实体园林”的沉浸体验——从拙政园的恢宏格局到网师园的精致小巧,从狮子林的奇石妙趣到沧浪亭的借景之巧,从留园的空间叙事到退思园的夜境诗意,再到虎丘的历史层积与寒山寺的文化象征;还是“纸上园林”的学术叩问——通过苏州博物馆的文物解读、耕乐堂的婚俗展演、分享会的思想碰撞,队员们得以在行走与凝视、体验与思辨中,真正触摸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物智慧与“礼乐相成、心物交融”的精神传统。

六天的苏州之行,不仅是一次美学现场的深度感知,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自觉重构。队员们带着对“何为园林”“何以造境”“如何传承”的新思考,完成了从知识到体验、从审美到哲思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本次美学实践正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生动体现,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升华学生内心境界、激发学生无穷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