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田野调查》(音像版)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分享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现代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音像版)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8月29日下午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盛会汇聚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众多权威学者,围绕中华吟诵的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及当代传承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永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兰肖,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洛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桃洲,本书主编赵敏俐教授,现代出版社社长申作宏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发布会由现代出版社总经理李漓主持,历时一个半小时;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教授担纲主持,与会学者展开逾两小时的热烈研讨。

左东岭教授在研讨中表示,本次田野调查作为抢救性工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完整保存即将消逝的原始吟诵素材。他指出,当前亟需厘清吟诵与现代诗歌传播的关系,既要防止传统技艺沦为“冷门绝学”,也要探索古代吟诵向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他特别建议将吟诵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体系,称其“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仅停留在学理层面”。

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从戏曲史切入,揭示吟诵载体超越诗词范畴,涵盖杂剧等文体,具有独特的文学史研究价值。她肯定该项目“诗性追求与多元学术观念的实践”特质,认为其对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示范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教授则剖析学科分化导致的吟诵传统断裂,呼吁回归综合研究范式,通过吟诵研究揭示中国文学语言的独特美感。

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提出“古诗古调”与“古诗今传”并行的传播策略,主张方言吟诵与普通话朗诵并存,既坚守传统又适应现代需求。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强调吟诵作为“活化石”的语言学价值,指出其对恢复古人创作生态、普及传统文化的双重意义。方铭教授则呼吁正名“吟”的传统,反对过度谱曲定调,提倡保持历史形成的随意性传播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追溯吟诵与口述文化的渊源,抛出大众化传播与理论阐释适度性两大命题。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盛赞项目构建的文字、声音、影像全息资料库,认为其时空双重价值将惠及未来方言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冷卫国教授从音韵学角度阐释吟诵材料的“活化石”作用,揭示其解释“文气”等文学概念的独特功能。

活动尾声,本书主编赵敏俐教授作总结发言,将吟诵研究提升至“中国文化声音维度”的高度。他指出,现有学术研究多聚焦文字而忽视声音,而诗歌本质是声音艺术,声音元素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阐释存在盲区。随着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声像回归正在重塑学术生态,吟诵研究有望成为突破传统学术框架的关键切口。他强调,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吟诵研究的核心在于“将声音融入现代文化肌理”,这一命题既是传统延续,更是学术创新。

活动现场,本书副主编朱立侠博士深情回顾十余年田野调查历程,即兴吟诵自填词作《虞美人·采录纪行》,以“十年辛苦不寻常,忍使心香一瓣付微茫”的诗句,道出研究者守护文化记忆的心路历程。现代出版社负责人向参会学者致谢,表示将持续支持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广。

此次研讨会不仅标志着《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音像版)这一重大学术成果的面世,更开启了传统文化声音维度研究的新篇章。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吟诵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其当代价值亟待通过学术创新与实践探索加以激活。


1756701456979039387.png


1756701467673051636.png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