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主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对外工作大局,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全球合作伙伴网络,与全球6个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含港澳台地区高校)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校级伙伴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以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同时,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与包括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在内的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与优质师资,形成对港澳台工作的良好传统,为港澳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助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学校以师生交流、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着力点,与全球伙伴高校形成了高质量、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格局,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孔院共建、种子基金、共建研究中心、政党交流等丰富务实合作。学校联合9所伙伴机构在海外成立包括中希、中法、中匈、中非、中国—西班牙和中国—巴西6个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与近120所海外伙伴院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涵盖学生交换、暑期学校、研学交流、双学位和联合培养等。2022年,学校联合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开展全球首个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从1952年开始接收来华国际学生,是国家首批授权招收外国籍学生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依托“双一流”优势学科设立11个全英文硕士项目、1个全英文本科项目、1个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为国际学生提供深度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合作办学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注重发挥合作办学实践的品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新发展。学校现有经教育部批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合作办学项目2个(金融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均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高、满意度高,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良好赞誉。此外,学校还与境外伙伴高校合作设立了80余个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于2012年与法国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凯致(KEDGE)商学院合作创办的中法学院成立十年硕果累累,并于2016年6月获评两国政府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 中法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法语教育基地。

中法学院现有1313名本科在读生,已培养3589名毕业生。另外,中法学院累计接收1309名来自法方合作高校的交换生。中法学院成立之初开设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法语3个专业(2012年起招生),2020年获批增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传播学3个新专业(以上3个专业分别于2020、2021、202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多语种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合作举办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依托两校“王牌”金融学专业,办学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资深专业人士,为促进中加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项目

早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即经教育部批准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该项目迄今已培养数百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成为学者型业界领袖,并为“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作出独特贡献。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创立于2009年,一般于每年7月份举办,为期3-4周,面向本校和其他境内外高校学生开放。作为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品牌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每年都会迎来约4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他们与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与文化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坚持“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导向,开设全球大师系列讲座、全英文模块化课程群、专业学科营,构建起高水平、立体化、多层次的全英文课程体系,搭建高质量国际育人平台,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同时,学校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国际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认知和理解。

国际暑期学校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聘请优秀教师长期承担国际暑期学校课程。近年来,国际暑期学校邀请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优质师资开设全英文课程,促进学生与世界一流高校学术大师深度接触合作,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学习平台。学生背景多元,既有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学子,也有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在为期三周的学习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分享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体验。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国际视野,也让他们学会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培养了多元文化包容性与全球胜任力。

孔子学院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合作共建7所海外孔子学院,分别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14所孔子课堂(其中,爱尔兰下设9所,意大利下设4所,德国下设1所)。

近年来,各所海外孔子学院积极推进“中文+”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学术品牌。学校将进一步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和组织形式,创新文明交流互鉴合作机制,持续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携手外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孔子学院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国际人才培养、增进国际理解。

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

特拉维夫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犹太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以色列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在亚洲地区合作共建的唯一一所孔子学院。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

津巴布韦大学成立于1955年,是津巴布韦第一所大学,也是该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规模最大的大学。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6年,位于首都哈拉雷的津巴布韦大学校内,是津巴布韦唯一一所孔子学院。作为南部非洲地区第一所将中文纳入大学教育体制的孔子学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积极与其他学校合作建立中文教学点,并大力发展本土中文师资。

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成立于1854年,是爱尔兰最重要的大学。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合作共建的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也是全球第一批示范孔子学院之一,为促进中爱两国友好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

莱比锡大学成立于1409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德国东部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立足莱比锡,向萨克森州、图林根州等周边地区辐射。

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

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博洛尼亚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自2009年成立以来,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得到中意双方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已发展为意大利中文教学与中意学术合作、文化交流最具典范性的孔子学院之一。

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

日内瓦大学成立于1559年,在瑞士高校中,规模仅次于苏黎世大学排在瑞士第二,瑞士法语区第一。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1年,是瑞士唯一一所孔子学院,也是当代中国教学与研究中心。两校在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与考古、国际关系、翻译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高水平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学术科研合作。

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

哥斯达黎加大学成立于1814年,是哥斯达黎加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大学。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中美洲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

求是学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加快实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播工程”,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全球影响力,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等重要工作,着力优化学校全球合作网络、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提升全球话语权,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针对国外专家学者的短期高端访学项目——“求是学者”项目,旨在吸引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来校开展学术访问,为海外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并从事与中国相关研究提供中外学术交流国际平台、科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为学校学术和学科发展加油助力,为学校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强大支撑。“求是”取自校训“实事求是”,既指探究社会和人类本身活动的奥秘和规律,亦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项目设置“求是卓越学者”和“求是青年学者”,为来访学者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和生活保障。

中关村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通州校区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37号

苏州校区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58号

张自忠路校区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