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卓越的人文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新质的理工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从陕北公学时期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到华北大学时期成为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工作母机”,改革开放时期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再到新时代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学校始终把独树一帜作为学科的鲜明特色,锻造了“红色基因、家国情怀、勇立潮头、独树一帜”的学科精神。

学校共有1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始终位列全国第一,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始终位居前列。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4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授权点37个。

27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7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2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64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

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

37

专业学位类别硕士授权点

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
1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人文社会科学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全国共36所),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等1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人文社会科学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一。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学校一流大学9个评价要素全部获评“第一档”,14个一流学科全部通过评估,9个一流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总体情况”位列“第一档”。2022年,学校14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13个学科为人文社科类学科,人文社科领域入选学科数量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10个二级学科。学院建设哲学、政治学、经济学(PPE)专业,“应用伦理”硕士专业学位,“文明学”交叉学科,是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和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处所在单位。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和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被称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理论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依托经济学院建设,经济学院是新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者,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重镇。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第一或A+,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中总分第一档区,建设成效“显著”,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应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历史悠久、实力超群、门类齐全”的学科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应用经济学是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成效显著,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获评全国第一或A+,在国内稳居领头雁地位。

学科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余门国家级精品/一流/示范课程。建有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1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和3家中国人民大学创新高地:国家金融研究院、和平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已建成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重镇、覆盖全球的高水平国际交流网络。

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依托法学院建设,法学院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已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法学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或A+,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科建设依托的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全部二级学科,设有全国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法律博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拥有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国家级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等重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优秀法治人才,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政治学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学科是建国后设立的第一个政治学学科,被教育部一流学科专家评审委员会誉为“最具优势的中国政治学学科阵地”,是首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提出和推动的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是建构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基础,人大政治学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重大国际影响的政治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中心。

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历史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是领先国内、蜚声国际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本学科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过程中独树一帜,以社会运行论为基石引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了学科积淀深厚、时代特征鲜明的“社会运行学派”。本学科是全国社会学仅有的两个“双一流”学科之一,社会学一级学科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均获评第一或A+。本学科拥有高等学校社会学(含人口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基地;主办《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两本专业期刊;主持我国最早的全国性、连续性学术社会调查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年始),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标杆性项目和国际社会科学数据的中国名片。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成了国内专业和层次最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体系,以独特的历史传统、雄厚的学术底蕴、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享誉中外,被誉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重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深耕源头、勇立潮头、立足重头”,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研究、阐释、宣传,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居于全国高校领先地位,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始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展建设,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中整体建设情况获评本学科唯一的第一档成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蝉联第一或“A+”。学科建设依托的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全部五个本科专业获评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为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5个二级学科,其中新闻学、传播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被同行评价为“本学科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中国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学科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研究重镇,范文澜、尚钺、戴逸、李文海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奠定了发展根基,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高地,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倡议推动者、重要组织依托和学术支撑,在新世纪以来的新史学实践思潮中居于先锋地位。

中国史学科特色鲜明、交叉融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突出,连续入选教育部首轮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清史研究所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3本CSSCI刊物。

中国史学科是全国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位外籍文科博士等多个第一。学院近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

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学科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统计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有着鲜明光荣的红色基因和文理交融的独特优势,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并于2017、2022年连续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学科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学科。

工商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学科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努力建设“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科建设依托学院将“建构中国自主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促进数字时代的管理理论创新,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确定为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重点,始终站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前沿,创新研究、积极探索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管理理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科技素养、有人文情怀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俱佳的复合型卓越管理人才,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根基。工商管理学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并连续2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三十载聚焦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开辟以农村综合发展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反贫困道路,以乡村建设实践创新反贫困与“三农”理论,形成反贫困研究的“人大学派”,是我国涉农领域综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学科历史积淀深厚,学科体系完善,学术成果丰硕,积极推动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建构,是“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术重镇。学科贡献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为全球公共管理学术领域贡献了独特智慧与方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输送着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建设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术基地和智库平台的双重作用,积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在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连续斩获第一或A+,在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前十,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与引领者。

信息资源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连续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从创建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出发,经70年发展,成为了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重镇。学院设有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三个本科专业,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数据管理、信息分析、数字人文六个学硕、学博项目,以及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MlisDA)、档案管理(MAA)两个专硕项目。

学科建设依托学院现为全球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成员单位,国际档案理事会中国大陆高校首个团体会员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大陆首个学术中心所在单位,建有多模态档案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负责建设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数字人文研究院,正在服务国家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战略新征程上开拓发展。

中关村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通州校区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37号

苏州校区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58号

张自忠路校区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